
104學年度入學
| 姓名 | 口試通過日期 | 論文題目 | 指導教授 | 
| (一)教育心理組 | |||
| 林榕銹 | 
 | 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對日間照護機構高齡者口腔衛生知識、行為及口腔相關生活品質的影響 | 郭郡羽 | 
| 陳姝蓉 | 
 | 父母依賴導向與成就導向心理控制對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之探究 | 張麗麗 | 
| 賴世豪 | 
 | 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話題與其揭露對象之相關探討 | 羅素貞 | 
| 康惠子 | 正念減壓教育方案對居家照顧服務員心理健康之效果研究 | 洪菁惠 | |
| 林榕銹 | 
 | 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對高齡者口腔照護知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 | 郭郡羽 | 
| 蘇俐菱 | 
 | 國中生父母心理控制、自我分化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 | 羅素貞 | 
| 賴世豪 | 
 | 社群網站之自我揭露、社交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知之關係探討 | 羅素貞 | 
| 陳姝蓉 | 
 | 依賴與成就導向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:依賴與自我批評的中介效果 | 張麗麗 | 
| (二)諮商與輔導組 | |||
| 鐘裕燕 | 6/19 | 大學生人格特質、生命意義與靈性健康之關係研究(106.01.06計畫通過) | 吳佩真 | 
| 鄭群達 | 
 | 諮商師參與「同志諮商能力提升訓練方案」之成效研究 | 王大維 | 
| 吳 紀 | 
 | 藥癮復原者重返職場之歷程研究 | 黃素雲 | 
| 毛鈞平 | 
 | 台灣基督信仰大學生靈性掙扎量表之編製 | 張麗麗 | 
| 翁笠綺 | 
 | 父母離異兒童參與焦點解決取向藝術治療團體之歷程研究 | 洪菁惠 | 
| 洪琳絜 | 
 | 女性外籍看護工在台遭遇歧視經驗與其因應之探討 | 王大維 | 
| 蔡嘉芳 | 
 | 初婚女性進入繼親家庭之經驗歷程 | 黃素雲 | 
| 陳凱莉 | 
 | 以生涯未定向學生為例-當社會認知生涯論遇上塔羅 | 洪菁惠 | 
| 林芳儀 | 
 | 大學生情緒困擾與因應方式之關係:以復原力為調節變項 | 吳佩真 | 
| 李芝菱 | 
 | 青少年依附關係、孤寂感、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 | 吳佩真 | 
| 呂紹誠 | 
 | 一位實習生的實踐與省思-以《老子》初探道家諮商策略之自我敘說 | 洪菁惠 | 
| 廖梦如 | 
 | 專任輔導教師專業養成與輔導工作經驗之研究 | 葉寶玲 | 
| 吳紀 | 
 | 藥癮復原者重返職場經驗之研究 | 黃素雲 | 
| 吳一敏 | 
 | 社會支配取向在人際關係與主觀幸福感之角色:以地勤人員為例 | 朱慶琳 | 
| 顏原達 | 
 | 實習心理師接受催眠治療訓練改善助人專業焦慮之經驗:詮釋現象分析 | 洪菁惠 | 
| 林宏南 | 
 | 正念、心理彈性、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探究 | 張麗麗 | 
| 邱信豪 | 
 | 聽覺障礙大學生諮商經驗研究 | 葉寶玲 | 
| 何佩軒 | 
 | 國中小學生道德疏離與霸凌及旁觀者行為關係之探討 | 張麗麗 | 
| 毛鈞平 | 
 | 「宗教與靈性掙扎量表」應用在成人基督教徒之信效度及現況之探討 | 張麗麗 | 
| 郭奕宏 | 
 | 建構個人諮商型態之自我述說研究 | 黃素雲 | 
| 呂紹誠 | 
 | 以《老子》初探道家諮商哲學及其諮商學習經驗 | 洪菁惠 | 
| 翁笠綺 | 
 | 心理師與輕度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之系統合作經驗 | 洪菁惠 | 
| 鄭群達 | 
 | 諮商心理師同志諮商工作同盟自我效能之研究 | 王大維 | 
| 蔡嘉芳 | 
 | 初婚女性共組繼親家庭之經驗研究 | 黃素雲 | 
| 林芳儀 | 
 | 大學生情緒困擾與因應方式之關係: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 | 吳佩真 | 
| 呂巧雯 | 
 | 大學生依附與幸福感之關係:以生命意義為中介變項 | 吳佩真 | 
| 李芝菱 | 
 |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情緒困擾之關係:以孤寂感為中介變項 | 吳佩真 | 
| 洪琳絜 | 
 | 全職實習諮商生涯承諾之研究 | 黃素雲 | 
| 陳凱莉 | 
 |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融入塔羅技術在大學生生涯未定項之探究 | 洪菁惠 |